人物
时段
朝代
“齐光乂”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进御刊定礼记月令表 盛唐 · 李林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
臣闻昔在唐尧。
则历象日月。
敬授人时。
降及虞舜
则璿枢玉衡。
以齐七政。
夏后则更置小正。
周公则别为时训。
斯皆月令之宗旨也。
逮夫吕氏。
纂习旧仪。
定以孟春
日在营室。
有拘恒检。
无适变通。
不知气逐闰移。
节随斗建。
洎乎月朔差异。
日星见殊。
乃令雩祀愆期。
百工作沴。
事资革弊。
允属宜更。
昭代敬天勤民。
顺时设教。
是以有皇极之敷言。
亲降圣谟。
重有删定。
乃依杓建。
爰准摄提。
举正于中。
匪乖期于积闰。
履端于始。
不爽候于上元
节气由是合宜。
刑政以之咸序。
遂使金木各得其性。
水火无相夺伦。
盖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
乃命集贤院学士尚书左仆射右相吏部尚书李林甫门下侍郎陈希烈中书侍郎徐安贞直学士起居舍人刘光谦宣城郡司马齐光乂河南府仓曹参军陆善经修撰官家令寺丞兼知太史监事史元晏待制安定郡别驾梁令瓒等为之注解。
臣等虔奉纶音。
极思何有。
愧无演畅之能。
谬承载笔之寄。
义深罕测。
学浅无能。
莫副天心。
空尘圣意。
谨上。
陈公神庙碑 唐 · 齐光乂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三
在昔隋氏丧君。
齐人乏主。
代厄沦胥。
大将运匡救之谋。
先州里之义。
存乎蔽捍。
用伺昭苏
初志未跻。
良图奄坠。
灾生福始。
遗恨如何。
公讳果仁。
字世威
诞受丕祉。
其昌来裔。
有妫之后。
人莫与京。
洪惟发灵。
乃降时杰。
鼎角匿犀之异。
雄深魁武之姿。
贯艺造奇。
无所不至。
立能事于艰虞之际。
建殊踪于混乱之秋。
韫义生风。
鼓动流俗。
全吴之地。
幸赖以安。
招定邻邦。
辑宁徒旅。
江湖向应。
怀赴如归。
沈法兴率众而来。
假我鼻息。
初规景附。
末肆倾夷。
因何匪仁。
暴戾斯甚。
自遗覆败。
竟取沦亡。
至于叙官游历系业。
事咸不朽。
迹著无方。
名与日月轮回。
功随载籍舒卷。
已详于宣法师所制寺碑。
若乃生志未尽。
馀勇仍存。
息气沴于疵疠。
降精灵于巫觋。
物静灾异。
时无夭昏。
人到于今。
罔不怀德
每以公之讳日。
爰伸仲夏之中。
展祀建斋。
所在充遍。
虽扫地以祭。
且贵悫诚。
而庙宇未崇。
宁昭节敬。
邑老庆州都督府永清府左果毅都尉上柱国赐绯鱼袋张智景与福业寺长老义先等。
聚族而谋发言。
同人不召而萃。
邑中之众。
实慰我心。
畴其经营。
委以财物。
始则运思。
而斲之丁丁。
终于用成。
而新庙奕奕。
座盈神气。
侍列鬼雄。
威深沈以肃然。
状煜爚而疑动。
有以底明祇之位。
有以昭介祉之仪。
及夫沐兰汤。
奠椒醑。
扬枹拊鼓。
缓节安歌。
华彩服与琼芳。
会陈巫与楚舞。
求非曲祷。
祀必正辞。
无纷若之言。
致馨香之信。
由是上感宸心。
旁追祀典。
中使
被怀濡。
圣泽覃溥。
天光照烂。
岂秦祠汉享之类。
可得同乎。
浃逮下之祈。
演无疆之助。
或饮食有讼。
或契文不明。
凡百无良。
深衷莫辨。
微见诚请。
立彰其效。
负者乃凶。
竟贻潜慝。
攘诤掩息。
望境自清。
比夏积阳。
秋淫霪雨。
舍我穑事。
妨于农收。
至于三至于四。
时其贤守李公。
行穆民勤恤之意。
傍偟匪宁。
率领官属
长史李公昌岠司马邱公从心晋陵县岑公况武进县何公据等。
果至虔诚。
景刻俱应。
泽及千里。
无所不周。
使君涵道德之尊。
惠和之厚。
艰难之辰。
晏然无事。
岂不以忠信于物。
而昭明于神乎。
本宰何公。
学以入政。
优于予人。
深抚育之恩。
流清白之称。
思善贶。
冀答宏慈。
神之听之。
庶同景福。
今馀寇未宁。
尚烦剪灭。
神而助顺。
灵其运乎。
昔者圣王之制礼。
能禦大灾。
能捍大患。
以劳定国。
以死勤人。
则所必祀。
而明德报功。
大将生为司徒
足以主世地。
殁为贵神。
足以镇邪恶。
闾闬绥祐。
存亡以之。
斯所以荣尊故乡。
庙食旧国。
宜矣勒懿迹。
篆丰珉。
延光表美。
宁可阙欤。
光乂策名清时。
亚位书府。
宦游日久。
迟暮言归。
窃井邑之誉。
忝文章之目。
鲁无君子。
斯焉取斯。
以为传芳金石。
不可妄也。
司录裴公导
翰林之宝。
辞推典丽。
请以颂记。
其铭此君为之。
月令注序 宋 · 金恕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一二
《月令》者,古相传周公所作也。
独至后汉郑康成,则以为吕不韦所说。
今《吕氏春秋》皆载《月令》一篇。
康成之意,以三王之官有司马无太尉太尉者,秦官也,故以为不韦所作。
然以今观之,《月令》一书,其于天时人事以及夫动植飞潜一名一物之细,无不推考其理,以究其至精至微之极,信非圣人不能作也。
大抵不韦氏之书多捃摭古人,稍加缘饰,以为己作,安知太尉之官非不韦故为参错,以伪乱真,使后世深信不疑,以为此真吕氏之书耶?
至唐开元中,诏集贤学士李林甫、陈希烈、徐安贞、直学士刘光谦齐光乂、陆善经、修撰官史元晏待制梁令瓒等注解。
自第五易为第一,遂以冠《礼记》之首,其于是编尊信诚隆。
然其附益时事,改易旧文,则殊失古初之旧矣。
至有宋太宗皇帝淳化初判国子监李至请复行郑注,未果;
真宗皇帝大中祥符八年龙图阁待制孙奭上言,以林甫等抉擿微瑕,蔑弃先典,方今儒业大兴,宜复旧式,乃缮写郑注《月令》一本,乞付国子监颁行,以格于晁迥等议,复寝不行;
仁宗皇帝景祐二年,直集贤院贾昌朝复请行郑注,始从之。
故今世《月令》郑注多别行。
夫以千载相传,历代大儒所定正注释之经,而后之人必妄为穿凿傅会,以快一时之私见,迨有圣主贤臣、名儒硕学者出,终必溯其源流,返之古昔,而一时师心臆说究同弃屣,则亦何益之有哉!
予故识其兴废之由,以贻后之君子有所观省,以为好事妄作者之鉴云。